联系我们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联系人:叶建华;汪华英
  • 电 话:0559-4851886
  • 手 机:15155986513;18655990925
  • 传 真:0559-4851886
  • 邮 箱:270472563@qq.com
  • 网 址:http://www.huizhougujian.cn/
  • 地 址: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金字牌镇金中组

徽派木建筑

发布日期:2014-04-25 16:00:18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记者_王继伟 摄影_张旭

  在古老徽州有谚语,“千功床,万功房”。一套宅子需要耗费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准备,第二代建造,第三代方开始享受,从此福荫子孙

  2013年,“魅力徽宅”穿越400多年从1000公里外的古老徽州重现在了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现场,如此庞大的木结构建筑,震惊中外建筑界,这是传统徽人智慧和精妙雕刻技艺的结晶,也是现代徽州子孙致敬祖先传承的一种方式。这其中少不了提到一个人—中国移动徽宅第一人汪政清。(当然,还有一个人,成龙大哥在同一年宣布将收藏的三套徽宅捐给新加坡大学。)

  汪政清的故事要从2004年讲起,嘉庆年间古徽州一处老宅子,居然原封不改重现在了工体,改头换面做起了餐饮,一时惊动全城。这套宅子南北纵深25米,宽13米,挑高8米,全水杉木结构,两层面积600平米。四根直径50厘米的暗黄色主立柱,鼎立起整栋建筑,前后天井,四水归堂。有阁仿佛一位古韵美人,就那么随意倚立,凭窗凝望⋯⋯

  这是汪政清移动徽宅的第一桩买卖,而实际上,他早在1993年便开始遍寻老宅了,六年时光荏苒,老汪的脚步走遍了古老徽州的每一寸土地,哪儿有漂亮的老房子,都是他画在心里的地图。2003年7月,汪政清终于用原本打算在城里买房的钱,移来这套老宅。

  “拆房动锹那天,50多岁的主人一家坐在河边掉眼泪。二楼存压的祖宗牌位有七八十个,一边拆一边往下掉。”老汪记忆犹新,这是他移动徽宅的第一步尝试。

  被拆下的每一块木头都按位置编号,用十几米长的大卡车拉走,运到北京。于是重建,于是修复,于是有阁雷动京城,于是有了一枝独放的徽宅市场。

  传统宅风水

  西方人习惯用砖石筑他们的家园,并将信仰刻进石头,期望着可以永垂不朽,这在古罗马宫殿、金字塔和隐藏森林间的城堡中可见一斑。然而这并不符合东方人的哲学,尤其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古国。

  阴阳五行,“土”代表永固,入土为安,地下陵墓以砖石堆砌,同样的还有佛塔。“木”为生命的象征,供人起居的建筑应以“木”为根本。因此,生生不息轮回永生的“木”结构,成为了中国人建筑的主旋律,如此延续了过去7000多年时间。

  徽宅是最明显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叠梁式架构,以单体建筑为基本形式,同时强调群体组合与庭院式布局。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江南穿斗式、北方叠梁式结构优点的吸纳和对干阑式建筑基础的综合,并且由于徽州地域封闭性,不少建筑中都隐含着对宋代建筑的继承。这种结构不仅可以适应徽地复杂地形,而且具有独特的强度和刚度,便于长久居住。

  汪政清告诉我们:“这种干阑式木结构建筑至少两层,上层分间住人,长幼尊卑有序,下层通连。”说着,他向我们指了最外间的小姐房,然后又指后面,“父母住后堂。”

  徽宅以天井为中心,是中轴对称的回字结构。一般天井呈5:1的长宽比,四面屋子朝向天井,即四水归堂,有聚财气之说。同时,自然光折射天井,静谧柔和,亦可以起到防风沙的效果—是为融合传统堪舆与当时雕刻工艺的典范。

  徽宅无价宝

  老汪很谦虚,采访间隙他不断在重复一句话:文章里少讲我,多讲宅子。

  于是我们来到了他距离高碑店不远的玻璃房子,4000平米、五开间的设计可以竖立至少三栋老宅。我们先是看到其中一栋精细雕琢的三进举人宅。

  2003年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那个时候的汪政清还没有现在的玻璃房子,就只孤零零竖着这套举人宅。某天,有个神秘人造访,这是被一个记者引见来“长见识”的著名建筑师米歇尔·萨伊。

  “米歇尔·萨伊来看我的徽宅,当即他就惊了:怎么有这么好看的雕花和结构,而且是建在木头上,居然被使用了好几百年,现在活生生地在另外一个空间里架着仍然还能用?!他激动得满宅子转不停,当即就许诺要专门为我的徽宅设计一个房子。老宅是中心,玻璃材质可以为它们遮风挡雨,而且便于沐浴阳光,就像是送给心上人无价宝的包装一样,我的玻璃房子建成了。”在汪政清绘声绘色的描述同时,我们已经走到玻璃房的另外一开间,这是正在组建的祠堂,进门大戏楼,壮观异常。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一根柱子三吨多重。

  我们一行人都很好奇,如此壮观并且精细雕琢的老宅子,具体多少钱?汪政清不假思索:“无价!”

  老汪是很传统的徽州商人,在古老徽州有谚语,“千功床,万功房”。一套宅子需要耗费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准备,第二代建造,第三代方开始享受,从此福荫子孙。在建徽宅的时候,付费木工有一个特殊的计量方法,一酒盅木屑换一酒盅银子,与我们现在黄金换黄花梨是一样的,可想而知,这座雕刻在木头上栩栩如生的庞大杰作当初是主人家多少心力物力的结晶了。

  截至目前,算上割爱转给万科的上海第五园、深圳第五园和东莞棠樾国宅,重庆两所,郑州、南京各一所,以及在存真堂库房中安然晒太阳的三座老宅一起,汪政清12年时间收集了11套徽宅,“现在这几年我每年也是要四处寻找的,但是一无所获。”在接受我们采访之后几天,老汪就要第不知多少次下徽州了,继续寻觅老宅,他觉得徽宅的保护和徽文化的传播是他此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