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联系人:叶建华;汪华英
  • 电 话:0559-4851886
  • 手 机:15155986513;18655990925
  • 传 真:0559-4851886
  • 邮 箱:270472563@qq.com
  • 网 址:http://www.huizhougujian.cn/
  • 地 址: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金字牌镇金中组

:重焕生机的大同古民居

发布日期:2012-03-25 19:51:12

为传承历史,恢复人文元素,从2008年起,我市开展了大规模抢救性保护和修缮古民居工程,作为民居修复试点的李怀角30号院开始落架修复。如今,随着古城东南隅民居连片修复工程的逐步推进,饱经沧桑、承载了太多历史文化元素的大同四合院,重新焕发生机,一座座古朴大气的四合院迎面而来,散发出独特的历史风情。

  综述 古城东南隅传统四合院魅力重现

  古城大同的建筑格局为棋盘式,清远街、和阳街、永泰街和武定街将大同城分为四个区域。四个区域又用小街巷切割成坊、巷,充实在街巷中的是大量的古民居。这些民居多以四合院为主,每座四合院都有讲不尽的市井故事,成为大同古城的灵魂所在。在现存的一些独院和两进院、三进院中,那些广亮式、抱厦式和垂花式的门楼、装横拱头、垂柱和雕斗的砖雕花饰、做工精美的随墙影壁,还有门楼瓦顶配设的正脊、垂脊、排山沟滴、麒麟兽等,无不完美体现出大同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由于各种原因,大同古民居损坏严重,保存下的四合院鲜有完整布局,而且居住条件差,卫生环境不好,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大同来说,修复这些传统民居四合院尤为必要。

  2008年,围绕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李怀角30号院落架修复作为民居修复试点,2009年6月,这座典型的、具有清代风格的四合院按照设计要求基本完成。2010年,古城东南隅民居连片修复工程全面开工,从最初的尝试到大规模修缮,古民居修复引得无数大同人翘首期待。

  昨日上午,记者沿着鼓楼东街采访时看到,街道两侧的古民居已基本修缮完毕。石条铺就的台阶、古色古香的门廊、精巧的花格式木质门窗、华丽精美的影壁浮雕、蹲守在屋脊上的兽头、复古的彩绘和各种造型的石柱,仿佛置身于数百年前的历史中,让人不禁生起门楼巍巍、庭院深深之感。

  据市古城保护工程指挥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古城东南隅传统民居整修已初具规模。目前,鼓楼东街、云路街、县楼南北街、府学门街、朱衣阁街、狮子街、都司街等历史街区内的82座传统四合院落,已全部修复完工。其中鼓楼东街、云路街等街区环境整修也基本完成,今年还将修复44座院落。

  专访 保留民居原真 再现商贾云集

  ——访东南隅民居修复项目部负责人解玉保

  昨日,在记者对市古城保护工程指挥部东南隅民居修复项目部负责人解玉保的采访中,他明确表示,古民居和古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民居四合院,其实就是保护古都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所以,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这些能够反映大同历史文化的标志与符号,在保持原有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力,使四合院重新焕发活力。

  解玉保说,修复中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护大同古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的原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构件,并按照大同古城明代时期的历史特色、民居特点进行了修复,一些里坊式的格局也得以保留,可以说古城历史的原真性得到了最大体现。

  解玉保认为,修复及恢复原状只是第一步,还要充分挖掘其潜力。对鼓楼东西街来说,一直是传统商贸街,西有华严寺景观群,东有关帝庙等,完全可以构成一条旅游线,从和阳街、清远街都可以到达鼓楼东、西街游览购物。所以,在鼓楼东街、云路街和县楼南北街等处,在保持历史街区原有形制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了店铺。比如鼓楼东街发展为茶社、酒吧一条街,云路街以发展文化为主,发展儒家文化产业及餐饮等,使其形成了一种街市的规模,以再现古城商贾云集、喧嚣热闹的情景,并适应古城旅游发展等的需求。

  故事 古稀老人张呈富著书解读大同民居

  记者昨日就大同民居采访时,不少人提到一位老人和他的著作。这位老人叫张呈富,2010年出版专著《大同古城与民居》。

  昨日下午,记者应邀来到老人家中采访。记者了解到,张呈富退休前是大同城建开发公司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建筑和规划设计,潜心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和古城保护。经过40余年的积累研究、潜心8年搜集整理,73岁时,出版专著《大同古城与民居》。这部书从城池和民居两大部分着手,分为城池建制、街道格局、民居概说等章节,从不同角度作了精心挖掘和细致分析。书中还收录了旧照308幅、城池民居插图142幅,从建筑学角度解读大同古城和民居,为古城研究与恢复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谈到大同民居修复工程,张呈富说,大同古城是本厚重的书,里边包涵着民居等古建筑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是民族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值得代代传承。编写《大同古城与民居》,只是尽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作为一种探索试着走一段路,以便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古城文化的发掘中来。(杨海峰)